01、最近五年更多的时间是在做风险,许多人可能认为我是保守的RM,无比的排斥风险。现实却是,我是风险的拥抱者,我喜欢风险(风险、而非风控)。

证据——至少我认为的证据——在我个人的投资中,股票占据了100%,除了几百块钱的零花钱外,其他的全部变成了证券,甚至我加了N倍的杠杆。如果这还不够说明,那么股票市值跌到40%的时候我依然坦然,持续建仓,甚至我太太决然勒令不准再投资一分钱。即便这样,我依然悄悄继续建仓。

疯了吗?我的逻辑是什么?

价值,我认为、认可的价值!

首先,我建仓的股票均是国资背景,重资产上市公司,这是我基本策略。

其次,主体盈利已有改善或者未来会有极大改善,经营成果的要求。

第三,杠杆不要太高,投资不要太乱,财务指标要健康。

第四,股票价格接近或者低于每股净资产,即PB极低,且股价要低。

这三条是技术上的要求。

基于以上,股价越低,对我来说越是建仓的机会。剩下的就交给时间,所做的就是等待——最长的时间是一年半的时间,从浮亏(亏损60%)到盈利落袋为安。

选股策略是我风险的总纲与底线,坚守不突破;技术上选择符合标准的标的;至于浮亏是我直面的风险,也是我未来盈利的空间之一。所以,我只承担我计划去承担的风险,我期待的是未来扭亏、盈利提升带来的溢价,我也就避过了各种妖股、仙股。

虽然这不是主流!当你怀抱着坚定的策略进行价值投资,坚信未来一定会有光明,那又何惧黑暗?让他亏去吧——如果真的亏了。

02、其实投资皆是如此——不论股权与债权。

投资之前确切需要确立最最基本、基础的、不可突破的总纲、战略与准绳,这些可以上升到公司合规层面的。这是基石与基础。基石牢固,其他的可以慢慢培养、慢慢学习、慢慢总结——如果仅采用内部培养的方式的话。但学费有些时候总是少不了的,但这并非总纲、战略与准绳的失误。

基于基本的总纲、战略、总纲,设定严谨的技术指标,这些往往是无比宝贵的经验所得,也是支付巨大的代价、学费之后学习、反思所获——这也是HR寻求专业、资深、富有经验的老手的原因。这些必须上升到权威层面,须获得足够的尊重与重视。

最后剩下的才是可接受、可控制的的风险!才是可以经营的范围。

上述做到之后,切忌“功”与“利”,虽然这是我们追逐的目标——成立一家公司尤其是投资性质的公司,盈利是基本使命。

然欲速则不达。近几年,投资市场吃的亏,踩得雷比比皆是。

股权投资领域

过去的几年看似独角兽概念比比皆是,PR/VC届一片红火,甚至天使投资人选投项目被拉上卫视作秀也成常态。然而赚吆喝又赚钱的有多少?

大红大紫千亿市值的中科招商最终惨淡摘牌,坑的不止有自己的投资人恐怕还有被投资的项目。

即使没有中科招商的惨败,近年国内PE、VC机构日子也不算好过。难得寻得前景不错的项目,牟然却发现投资者比比皆是,迅速成了网红,于是估值直线上升,市盈率高达几十倍。项目即便IPO,过了锁定期后股价是否能够维持在投资时的的价格,实属难料。

债权投资领域

那就更加耳熟能详了。看看这些年踩过的雷……甚至一天五雷轰顶!融资主体蛇吞象,一口变成个大胖子,为博得几倍的收益,而各位金主陪着疯狂,不过为了区区百分之几的IRR!

金服平台

甚至连一些原本属于第三方平台的也未能幸免,比如P2P。原本仅仅是做撮合平台,不知为何最后下了水。是自融了呢,还是为了规模做了某些承诺?

总之,急于成功或者基于暴利,战略上未夯实,战术上未健全,倾倒也是迟早之事了。

03、融资租赁,战略与方向,太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

我的回答是过分的纠结于战略往往会痛失时机。

也有好多人转发一些鸡汤,问我融资租赁何去何从,前方是坦途还是深渊。

我说过,过于焦虑前方的人,往往容易跌倒。

不论环境如何变化,政策如何调整,巨人的脚步从未停滞、踌躇、犹疑过。差别的,是决策的人。

市场总是存在。我们总是说没有错误的产品,只有错误的定位。然而,找准自己的定位真的需要一个brilliant leader。

战略定位确定,剩下的只有前行,只是在过程中做战术调整罢了。战略失误对公司造成的是系统的风险;战术问题,对公司造成的是阶段的风险。

至于交不交学费,交多少学费,那就看战略与战术的执行了。

如果仍然要问我战略方向,那么

1、如果你具备一定资本实力仍有冲资产规模的需求,那么政信类的项目仍是方向,但选择很重要,比如公用事业类且真实自用项目。这要按照银监对平台资产占比的限制来,或者说尽量离银监的限制红线远一些。同时,审慎主体,对于划拨道路管网的资产入表的主体,还是弃之如敝履的好。

2、实体经济很重要,尤其是民营实体不可一刀切,扔掉。这块业务过去、现在、未来都是利润的蓝海,下点功夫培养自己的业务团队、风控团队,做好风险识别与防控实为明智之举。

3、行业方向不做特别建议,但重资产的行业、产业向来是租赁的乐园,这些产业盈利能力与杠杆尤其重要。

04、还有太多人纠结于真租赁、假租赁。

吵破天有意义吗?有人会认为有意义,认为真租赁(直接租赁或者更加准确的说是融物性租赁)风险偏低。

融物性租赁基于融资用途的更加明确,对于信审方面有其便利,但由此得出融物性租赁风险更低只能说其信审手段,不论是战略还是战术上,都是失败的。

话说千亿俱乐部成员,工银金租、渤海金控、交银租赁、国银租赁、民生金租、远东租赁、招银租赁、兴业金租、建信租赁、华融租赁、平安租赁,没有任何一家以融物性租赁业务为主,其资产质量依然是可控状况。同时,追求资产规模的租赁公司根本没法依赖融物性租赁实现目标。

分析他们的报表,你会发现有些公司,固定资产的金额不像你所在的小商租、小金租那样,一点点,相反他们具有一定甚至较大比例的固定资产。那是因为他们持有部分租赁,在以经营性租赁的模式运营这些资产,飞机跟集装箱便是典型。

同时他们报表的收入中,并非全部的收入都是利息、租赁服务费/手续费之类,还有相当金额、相当比例的是销售收入——他们居然在做贸易!这也是真的,租赁本就具有贸易属性!不过产品不仅仅是处置中的租赁物(租赁物剩余价值),还有飞机或其他大宗设备类商品的分期销售。

也有人会说专业化发展,真租赁占主流,上述主要是做信贷业务的。

专业化目前市场上有三条路:远东模式,产业化方向的专业化;仲利模式,专注于中小企业的专业化;行业方向的专业化,专注于汽车租赁或农机等某一个或某几个领域的。

远东模式,其医疗、教育、乃至基础设施投资的专业化系产业深入延伸,进入终端投资,比如做医管、医疗设备施工维保;投资运营学校;成立基础设施投资公司深入基础设施投资。但是远东除却产业投资,仍然十分依赖信审,且其风控团队信审专业水平也属于业内上游水平。

远东的产业延伸实际上已经是投资——产业/实体上的投资,也脱离了租赁的范畴,如果硬要争辩说是租赁,这没有意义。不论如何,他只是投资或者说金融的一种形式,只要做得好,投资者不会骂娘,业界只会称赞。
仲利模式,深入中小企业融资租赁业务,浸润数十年(台湾省的业务浸润也计算在内),有其独到之处。但融物性租赁在仲利占比应也不超过30%(2011年前后直接租赁管控比例应该在20%左右),融资性租赁也并非全部都是直接租赁。仲利的信审同样十分专业,其财务分析表单至今仍对我助力颇多,受益匪浅。从业人员可能也有耳闻。

专业领域模式,最典型的要数汽车租赁。是的,这些领域的确直接租赁占绝对主流,因为回租市场太小。车辆二手折价非常大,这是众所周知的,越是豪车二手折价越大。不像设备,直接法折旧折十年,用了一年还有90%的价值。车子开了一个月到二手车市场,根据品牌不一样,车子原价的六折?因此车辆回租的市场就相对很小,其他类似领域也有类似情况。(这方面未来可能会深入交流一下,结合国外的设备租赁情况)

车租当中尤为典型的案例可能要数先锋租赁,有一次在外学习的时候有幸听先锋租赁CEO介绍过。据其介绍先锋租赁专营单品价值较低的车辆,面向个人客户,单笔额度在6-8万左右(基本管控在10万以下),且明确豪车不操作。这种模式下风险的确更容易管控。试想,一台十万的车子,做个6-8万,分三年还,月租两千,逾期的概率有多大?也有,OK,车辆有GPS定位,车辆拖回来,三年内的普通车辆,二手处置市场非常大。根据二手的折价程度,对不同厂牌的额车辆要求客户支付不同的首付款,确保动拨比例能够使二手价格之内。同时由于单品价格第,月租金额小,客户对成本不敏感。每个月租金多个几块十几块甚至几十块,客户感觉不到,但是IRR直接爆表,提升几个点甚至十几个点。所以专业化经营,风险的确能够管控。

所以,你要做真租赁,专注于真租赁,不如专业做车租吧。不过竞争也很激烈,许多车厂有自己的汽车金融公司。同时管理成本很高,面向个人客户,如果没有庞大的、科学的业务管理系统,你会被密密麻麻的EXCEL表累死,而且极其容易发生错误。也顺便提一下车租的业务管理系统,成体系的专业的业务系统可以让你利用大数据分析,进行风险管控。对客户的多维度信息数据化录入系统,建立科学的模型,实现风险模型化数据化。恐怕,这又非一般公司能够做得到的吧。

综述,我的观点是真、假租赁没有意义,租赁(融资租赁、金融租赁)不过是金融产品的一种,金融业务的一种形式。国内发展的现状或结果必然有其历史原因,也有其合理之处(存在即合理)。不论你往何方向发展,你成功,业界自然夸赞;你失败,结果也许是嘲讽,现实,往往是以成败论英雄,希望市场有更多聪明的人,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05、最近的股市表现,对我来说还是蛮不错的。浮亏了30%之后,终于看到一点点希望了。个人浅见,A股市场,沉淀了太多烂公司,没有退出机制,没有有效惩戒措施,导致A股沉疴积弊,上市公司管理层无心经营,满脑子资本运作。烂公司无法退出,好公司无法脱蛹而出。这样的市场看涨预期能有多大?

从2018.1.29一路狂奔下跌,虽然沉得住气,也是有不爽的。虽然相信最终会走向光明,相信自己还有流动性支撑到光明,但黑暗实在太煎熬。

同样煎熬的是那些踩雷的投资机构,不管是债权还是股权。不论喜欢不喜欢,黑暗还会持续一段时间,雷还会继续。

中国的现代金融业发展,如果从改革开放算起才四十年,如果从老八股算起(上海证券交易所1990-12-19开始营业),才仅仅二十八年。不论如何算,中国的金融业发展时间太短,积累的经验太少,周期性的规律更无法获得。

具体到融资租赁,可以说是近十年才正儿八经发的事物,年资超过十年的高管能有几个?专业的风险管理业者又有多少?从业者几乎都是摸着石头过河。然营业的租赁公司有多少呢?有点钱就想搞个租赁公司,蹭点风口,炒点概念,赚点快钱不在少数吧!

有人说资深银行人士任职租赁公司高管,不也有相关经验吗?银行业高管履职租赁公司高管确实相对其他行业背景的高管会更好、更具优势,毕竟债权投资、信贷类产品本就一脉相通。但银行的坏账就低吗?更何况银行的客户或业务都是区域内的,熟悉的;以短期为主的,主要是一年的流贷;多要求强担保、强抵质押品的业务。而租赁,这些特点或者优势都达不到,又有多少实际可以参考、借鉴的经验?

加之,近年来,外部经济环境的极为复杂,产业政策调整较为激烈且突发,环保政策执行力度突然加大,信贷政策调整转向较急,全球贸易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等等诸多不可控因素政策近几年陆续发生,企业本身财务管理、现金管理、流动性管理不够科学,导致企业负责人一时应对无措,更容易发生债务兑付危机。

在此背景之下,踩雷难道不是必然?

最后

未来市场不会容纳这么多主体,洗礼必然持续下去,优胜劣汰是必经之路,直到足够专业为止。经历黑暗之后,必然会有光明出现;踩的雷多了,也便形成了经验、教训;教训有了,希望能够借鉴吧。但仍然会有很多很多人,永远在交学费,而一无所获。

只是一年投放二三十亿,资产规模五六十亿(类信贷业务)的租赁公司,整天讲战略!讲规划!!讲创新!!!战略个毛线,还不如讲务实,把心思放在每个项目的信审上!

市场是公平的,黑暗过后必然会有光明,看谁能活到那个时间。活下去,才可能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