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真假租赁之争愈发激烈,同时转型、专业化等讨论、思考也几乎人人参与,似乎有点像14-15年的情况。

1.2006年以前租赁公司的发展

我们再看一下2006年及以前的租赁公司状况:

国内融资租赁公司起源于1981年,代表是东方租赁,中国租赁。

金融租赁起源于86年,86-95年共审批16家(部分破产清算),即历史中的老十六家金租,部分也是现在某些金租的前身,但有一些目前未被银监会认可。96-06没有一家获得审批,07年重新开始审批;

内资商租从2004年开始试点审批,2004年9家,2006年11家;

外资商租从2005年开始审批设立,2005年第一家外资商租仲利国际租赁成立。

实际上06年以及以前,租赁公司发展缓慢。2007年金租开始获得审批,内、外资商租审批加快,租赁公司发展进入新阶段。

所以,租赁公司的新设立的速度在06-07年开始增加,但实际运营的租赁公司远远少于注册设立的租赁公司数量。由于存量合同余额基数极小,所以07年、08年业务总量增速极大,甚至08年增速超过500%。

2. 融资租赁的耕耘、普及

06-12年,融资租赁可谓是在耕耘期,产业处于推广期。该阶段前期,市场上大多数的经济体不懂融资租赁,甚至从未听说这个词。

融资租赁的认知度普遍提高大约在2009年-2011年,尤其是10年-11年(业务量获得极大提高,反映出市场拓展的迅速)。业界内包括远东、仲利、美联信、恒信、西门子、上海电气等等在内的商租(及部分金租,商租为主)的业务一线,电推、陌拜、扫楼、发传单,一户一户拜访,一户一户介绍融资租赁是什么,能够做什么。认知度与市场就是这样一脚一脚踩出来的。

那时候入行的租赁人去跟客户谈业务,首先要跟客户解释明白什么是融资租赁;其次跟客户解释清楚我们不是骗子;第三跟客户讲我们不是高利贷,并非不正规的金融!作者正是那个阶段入行,东家是仲利国际租赁,源于台湾。电推陌拜,客户一听XX国际XX,来自台湾,又是放贷类业务,骗子的三个标签基本齐了……现在看来,也是一段别有滋味的经历吧。

为什么重点说是商租的业拓对租赁的认知度的推广?原因有二:

其一,彼时金租有哪些?老十六家中存活的且仍被银监会认可的(历史遗留问题,当时虽说是十六家金租,后来部分不被银监认可),07年获批的工银、建信、交银、招银、民生五家金租,10年获批的农行、兴业、光大、昆仑四家金租,11年获批的皖江金融租赁、北部湾金融租赁和浦发金融租赁三家。银监会2012年认可的金融租赁公司共有20家,分别为建信、工银、交银、民生、招商、兴银、昆仑、光大、农银、国银、外贸、信达、长城、华融、江苏金租、河北金租、山西金租、皖江、浦银、北部湾。这些金租10年之前成立的仅有十二家,且以银行系为主(按业务量计)。从成立时间上讲,融资租赁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基本快要普及,人尽皆知的时候,金融租赁公司才大规模成立。

其二,金融租赁公司客户面向的是大型企业以国企为主、涉猎行业主要为航空、航运、平台(省市级)、路桥等类。银行系的母行基本都是大行,业务多由母行各级分支行推荐。业务实质上是信贷业务,单笔投放金额极大。金融租赁公司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更不会去做扫楼式的工作,市场上也很难见到踪迹,更不会作为商租的竞争对手。实际上那时候金融租赁公司是高大上、高高在上,如同银行一样,完全的甲方!

金融租赁公司对于租赁普及度、认知度不能说没有促进,但主要是商租的从业人员传播更多。

图表7可以明显看出07-10业务总量持续快速增长,增幅接近甚至超过100%,其后注册数量自11年至16年,每年都有超过50%的增速,资本金的增速也在14年、15年达到高点。所以笔者认为融资租赁业务总量的剧增,业务模式被普并获得市场认可(企业主、管理人员对融资租赁的普遍了解),其持牌(虽然商租不是金融牌照)合法经营放贷业务(极其类似银行信贷业务,而地下钱庄、高利贷等其他影子银行受到打击),十倍的杠杆,以及看着华丽的财报(给人躺着都赚钱的感觉,现实是海市蜃楼),再加上政策的引导,促进了资本的进入,带来了融资租赁公司注册数量跟资本金上的急剧增加。

3.何其相似的纠结

业务总量07-10年的急速扩展之后,11年受国内经济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速度下降。2012年的高速增长,实际上并非业务方向上找到了突破口,而是12年版的四万亿,极大的促进了信贷业务(包含银行的表内信贷、表外非标,非银的信托、租赁,乃至地下钱庄、高利贷等等)的扩展(也埋下了隐患,前一次的祸根是08年的四万亿)。2013年大批租赁公司开始成立,进入运营,增速上反而较上年下降较大,实际说明在运营的各家租赁公司在业务增量上遇到瓶颈。

现实的状况也是如此。虽然资本涌入,但是2011年至2013年,折戟沉沙,损失惨重。金租业务聚焦在航空、航运、平台,折戟在航运;商租业务聚集在工商企业,业务折戟在中小企业、个人业务(个人业务更多的是厂商租赁,主要是工程机械方面)。【许多情况笔者在“2011—2017,融资租赁业风云录”作了简单的介绍,不再赘述】

于是2014年,损失惨重的租赁业第一次陷入集体思考,业务方向该往何处发展?所以笔者说2014年的纠结跟时下何其相似。租赁该做什么方向的业务是2014年考虑的重中之重,尤其是新设立的租赁公司。

不同的是,那时候没有这么多讨论,一则从业人员没有现在这么多,二则资本很快找到了发泄的出口、新的租赁业务方向,类信贷的饕餮盛宴——政府融资平台。

处于弱经济周期下,政府主导投资力度加大,平台融资夹杂政府信用;适逢其会,资本进入了融资租赁这个类信贷业务的风口,两者一拍即合。于是平台成为信仰,业务大爆发。快哉,终于实现躺着也赚钱啦。五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为6.4%,信贷宽松,平台项目对接资金简单粗暴,收益率最高可达13%-14%。不是躺着都赚钱是什么?

2014年可谓是融资租赁平台化元年。并非说2014年之前,融资租赁公司不在平台业务领域投放。而是2014年之前,平台业务在租赁业务总量中占比真的没有那么高。政府投资行为创造了政府平台的融资需求,也带来了租赁业界的饕餮盛宴,更推高了政府负债、隐性负债,平台公司债墙高筑。

也故新设立的商租、金租,尤其是地方城商行系的金租,大笔投放平台项目(包含城投类平台项目及地方政府公共事业项目),不得不说,这也是做大资产规模的最佳路径。2010年后,凡是资产规模迅速做大的,基本是平台项目撑起来的。典型的案例有,皖江金租、越秀租赁、晨鸣租赁,城商行体系的洛银、徽银等等。而远东、平安平台项目占比也是极大。

所以2014年开始,融资租赁公司瞄准了平台项目,做信贷业务,也是资本青睐的领域。同时2014年以前,业务方向上除了本身已经定位与类信贷业务的大金租,以及个别专业化租赁公司及始终专注于小微的日、台系租赁公司外,都开始切入上市公司、大型国企民企等等制造业、农牧产业、甚至影视传媒出版行业的类信贷业务领域。新设立的商租金租更是如此。类信贷的饕餮盛宴开始了。

下篇

1. 时下形式的严峻程度远超过2014年。

a) 逾期问题。逾期与资产认定情况,各家租赁公司遮遮掩掩,但实际状况令人堪忧。

首先是平台项目逾期。是的,当年的信仰啊。殊不知就如同当年的刚性兑付,信仰也有被打破的那天,而最终也是要被打破的,看看当年的国企背景的天威保变。

①中央对地方政府债务、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监督、管控力度加大,禁止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受政策影响,银监、央行调节信贷政策,平台融资受限,同时多地在财政部督查中发现有违规举债行为,被审计并要求整改,融资能力、融资流畅度受限。

②各地政府平台公司资产质量一般,部分平台直接将毫无收益性的道路管网注入平台公司充当固定资产。同时各平台公司与政府之间角色混乱,权利义务不对等,导致平台公司出工出力出钱,工作做了,工程建了,但跟政府的结算遥遥无期,甚至没有公平、公正、明确、清晰的合同。

上述两个因素,一个切断了资金融通、借新还旧的路子,一个导致了平台公司自身经营能力极低,既没有稳定、靠谱的经营性现金流入,也没有可期的利润来源,其偿债能力自然难以保证。

再深层次讲,弱经济周期下,政府主导投资行为是否真的科学合理,要需要进一步质疑。政府动辄圈地划区,设立各种明目产业园、工业园、创新园,并配套棚改安置房项目;大修道路,进行绿化,水利施工等基础设施投资;公共设施配套追求广而全……投资未来能否真实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园区建设整整齐齐,马路宽宽广广,绿化漂漂亮亮,然企业寡寡淡淡,人迹稀稀少少。投资的各种产业园、道路使用效率极低,为何还要拼命投资,甚至一个区县两个三个开发区、管委会。带动的产业发展几何?带来的税收收入几何?然而城际之间的道路却坑坑洼洼、磕磕绊绊。如此的产城发展、产业园规划、道路建设恐怕不少。

平台逾期即被套——基本没有可有效执行的资产,即便有可能也无法执行。结果就是租赁公司被套,只能去展期,最后四大欢喜。哪四大欢喜?资方(无奈欢喜),平台(暗自欢喜),政府(随意欢喜),监管(无事则喜)。

第二是以上市公司为典型代表的大型企业项目逾期。说起来都是泪,踩雷的都是当年的业务能手;渠道差一点,当年想做都做不进去。到底怎么了?

我曾反复发表过目前阶段踩雷是必然的观点,也发表过企业管理层投资决策要审慎,合理,在此不一一赘述,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笔者另一篇文章《一位租赁风控聊风险:过于焦虑前方的人,往往容易跌倒》。

古语有之,“穷则思变”。船撞礁石,考虑切换航道了。于是有了类信贷是假租赁,专业化,转中小微的讨论与声音。

笔者并非认为思考做真租赁——融物性租赁、专业化、中小微领域不可取,恰恰相反,自2017年上半年笔者已经建议所在的公司开放小微业务,服务实体。怎奈人微言轻。

笔者反对什么?反对船撞礁石就换航道,踩了雷就业务转型。现在觉得中小微好,纷纷布局,但是2011年入行的经历11-13年中小微雷暴的租赁人,不会觉得中小微没有风险。眼下,中小微经历长达五六年的炼狱式的磨炼——抽贷、断贷、限贷,风险基本获得释放,正如股市所言,利空出尽便是利多。但是风水轮流转,如果不在信审上做足功夫——做好风险审查评估,当风水再转之日,也就是你在转型之日。转型转着转着就转没了,不吸取教训只会永远踩雷,但市场上不缺永远转型的租赁公司。

凡是具有金融属性的业务,第一要务必然是风险管控!

逾期多了,似乎也就茫然失措了。洗礼刚刚进行了一半,未来仍将持续进行。

b)流动性问题(错期问题)

我相信,租赁人对“流动性”这三个字不陌生。流动性是生命线,也是一线业、审格外注意的尽调、审核要点。然而租赁公司自己的流动性呢?

2017年下半年,租赁新贵的“晨鸣租赁”便出现了流动性紧张的苗头,2018年10月,交银租赁、国银租赁分别发行40亿、30亿金融债,用于补充中长期资金来源,目的也是为了解决期限错配的导致的流动性问题。

租赁公司为何会出现流动性问题?为何会出现错配?逾期,短贷长用、项目错期。短贷长用、项目错期,也是做租赁尽调、信审中最忌惮的问题。

逾期导致投放项目无法按期回收租金,匹配银行贷款却需要刚性兑付,这也就造成了租赁公司需要那自有资金填补逾期项目漏洞。漏洞多了,自有资金耗尽,也就带来了流动性问题。

一般来说租赁公司债权融资除了银行融资(短贷、保理、项目贷)外可以在一级市场发行债券、ABS、ABN融资,也可以与金融同业做转租赁、保理业务。ABS、ABN、转租赁或保理一般多与标的资产现金流相匹配,如不发生逾期对流动性几乎无影响。然而部分项目短贷长用,用短贷(流动资金贷款)进行项目投放,或者三年项目贷款投放五年项目。这就导致租金本金回笼与贷款本金偿还错期,增加租赁公司流动性问题。2015-2016年平台项目疯狂的两年,项目期限多为期限五年,融资方面能够匹配五年贷款的却寥寥无几。

这两个因素是造成租赁公司流动性紧张主要原因。

c)信贷政策与一级市场融资

信贷政策:

民营商租,除非资本、体量都达到一定规模,否则融资很难。部分国资背景亦是如此

政府融资平台限于穿透审查无法匹配资金,只能租赁公司自有资金投放

授信总额较往年下降,且下降幅度颇大,租赁公司信贷从源头趋近

一级市场:

债券发行,2A的难卖,3A的抢不到,几乎人尽皆知。募集失败或取消募集的比比皆是。

ABS/ABN,困于底层资产,以及上述所说评级,租赁公司18年发行ABS/ABN数量较前几年剧烈减少……

d)业务领域

鉴于上述的状况【平台及上市公司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主要是民营企业)逾期】导致许多公司经营出现混乱,业拓没有指导性,信审没有技术性,审批没有专业性。这不在少数,而且大多是资产规模低于百亿的租赁公司,尤其是地方国资背景的租赁公司。

笔者目睹过上述情况典型的租赁公司,在某平台出现逾期后,平台业务全部缓掉,省外业务全部停掉。加上前期上市公司业务基本停滞,造成了业务一线几乎全部待在家里的情况。然而这些调整都没有正式指导文件,今天某领导一句上市公司,还是停停好,明天某领导一句平台县区级还是先别做了,后天某领导又说这些业务没说不做啊……业务一线苦逼了。

信审上更加没有头绪,风险铺天盖地,面面俱到,就差实际控制人突然死亡类似的风险了。比如,辖区内某上市公司,行业排名第三,有息负债20%上下,资产负债率50%左右,收入40亿+,利润4-6亿。对外融资除了银行、债券、ABS,没有其他的融资,客户想尝试租赁融资。结果评审又怕政策取消,又怕投资过大,项目砍额度加担保又缩期限(到两年)。客户呵呵笑了……

躺着赚钱的日子没了。领导忙着找风口,转型,专业化,天天鼓吹,甚至有教授传授业务实操……

2.未来会如何?

未来会好转吗?给点信心——会;泼一盆冷水——未来可能会很远。

a) 政府平台

2018年10月31日,国办公布《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指出,要坚持既不过度依赖投资也不能不要投资、防止大起大落的原则,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要求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和项目,加大对在建项目和补短板重大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合理保障融资平台公司正常融资需求。金融机构不得盲目抽贷、压贷或停贷,防范存量隐性债务资金链断裂风险。同时,也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指导意见》要求坚决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管控好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牢牢守住不发生性风险的底线。

春天来了!?两天后的11月2号,深圳银监局公布对国银租赁的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因向地方政府融资并接受担保,以公益性市政资产作为租赁物,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国银租赁被罚100万元。

刚刚兴奋的人心里瞬间凉凉,内心挣扎,到底做还是不做。个人认为上层比你纠结,地方政府债务不得不控——体量巨大,还有隐形的;严控会更糟糕——产生系统风险,网红的某几个地方依然显现后果,地方财政接近枯竭,甚至公职人员薪酬都捉襟见肘。所以地方债务不得不控,这个《意见》也不得不发,中央也提前划拨1.66万亿财政资金,形势严峻可见一斑。

然而对于平台真没必要纠结,而纠结的总是那些也总是那些考虑转型的。为何?国银租赁势必不会因为这张罚单而停止这类业务,而且绝对不会因此纠结。再者,平台类资产业务量在融资租赁业务总量中,占比太高。未来,平台类资产业务量会明显下降,但是必然会分流到其他政信类的,比如公共事业的地方国有企业。还有许多公司在纠结公益资产能够作为租赁物,有人说金租不可商租仍然可以。何必呢,政信类的项目不专指平台项目,准入做个微调不可吗?

有人说赚钱的租赁躲监管,而我认为,专业的租赁躲监管(赚钱的租赁,也未必需要躲监管,仲利、远东躲监管了吗)。学学持牌金融机构如何躲监管吧。

所以,做不做在于自身,而不取决于监管。银行、信托、保险、基金被监管这么多年,早就学会了如何与监管打太极,租赁还没被监管就已经被吓破胆子了。如果自身资本实力能够应付平台资产带来的弊端,能够承受平台逾期造成的流动性问题,尽管做。笔者不建议体量一般的商租、金租做平台等政信类,也是基于未来政信类会出现一定规模的逾期,造成租赁公司的流动性问题。如果这些都不是事儿,那怕什么呢?做不做,评估自身吧。

b) 民营企业

郭主席喊话,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强调,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这对民营企业构成重大利好?长远来看,是有利好,眼下,仅仅是目标。

民营企业的瞎作为,盲目投,高杠杆比国有企业中的某些不作为更加恐怖。资产负债率超过65%的,有息负债超过40%的民企还是悠着点没错。租赁,做的仅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更非拨云见日,当租赁成了主流融资手段(尤其是在补充运营资金方面),真该小心了。

我们并非歧视民营企业,看过甚至躺过雷,你就发现,许多民营企业老板心怀远大抱负,似有开天辟地经天纬地之能,最后却是赌棍一个。所以,民营企业要支持,笔者一直是抱有支持实业情怀的。但是还是那句话,擦亮眼睛,做好信审。

3.争论

至于真租赁——直租或者经营性租赁,如果有,在风险可接受的范围,有多少做多少,优先拨款!

不为别的,只为税赋递延。笔者曾经手一笔6.2亿直租(公司第一笔直租),公司增值税实际缴纳递延至少三年(直至目前仍有进项抵扣),也导致了国税局连着到公司稽查了三个月的税务,最后没问题!直接租赁意义多大,由此可知。

至于真假租赁,意义真的大吗?不管真假,信审、风控最为关键。聪明的租赁公司,现在做的反思、总结,吸取教训,而非第一时间讨论、转型。2012-2013年,仲利国际租赁可谓是最艰难的时间,多个分公司业务停滞,集中精力处置延滞案。最为惨烈的可能是温州,几乎是谈“温”色变。如此严酷的状况下,仲利针对中小市场从未动摇,所作所为,是坚定的业务导向,收紧的信审条件,严苛的审查手段,迅速而又果断甚至某方面来说是残酷的催收手段。换来的是五年之后的香馍馍——时下,许多租赁人把中小微市场认定为香馍馍。

然而香馍馍真的有那么香?看着诱人,吃着恐怕并非那么简单。连信贷业务都做不好的租赁公司,笔者真不觉得有能力做的了中小微企业——中小微更加考究信审!

因此不论面向何类业务,业务、风控专业、专业、再专业才是正途,修炼内功做好信审、风控才是真正的王道。今年打虎,明年捉鳖,恐怕始终会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