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营性租赁的几点思考

  经营性租赁才是“真租赁”?

  融资租赁舶来四十年之后可否实现“真突破”?

  作为同期出生的三兄弟之一,保险、信托的发展已经远超融资租赁这一业态。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一季度末,我国保险公司总资产28.4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2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4.5%;信托资产规模达到21.22万亿元,同比增加1.06万亿元,增幅为5.23%;环比增加776.90亿元,增幅为0.37%。反观融资租赁行业,2023年中国融资租赁市场规模约6028亿元,与前两者还存在巨大鸿沟。

  受全球疫情、经济下行的影响导致租赁逾期攀升,资产质量持续下降,后疫情时代受利率市场的改革冲击,使得融资租赁公司遭受来自银行和金租机构的冲击越来越大,野蛮生长的时代逐渐终结,随着监管的趋严,政信平台项目规模持续收缩,面对困境,融资租赁公司该如何转型,新的出路在哪里?

  2018年的一次行业研讨会上,国际租赁专家阿曼波先生提出经营性租赁才是真租赁,并呼吁大力发展经营性租赁,至今过去近5年时间,除零星几家“千亿俱乐部”成员开展了经营性租赁,其他还主要停留在售后回租模式,为什么经营性租赁在中国发展如此之慢呢?根本原因在于过去的钱太好赚了,过去几十年租赁的需求旺盛,租赁物被形式化,租赁公司做着类信贷的业务,扮演着银行角色但却遭受银行的束缚和监管,售后回租业务操作简单,赚钱效益明显,所以大多数公司不会选择对专业和团队要求更高的经营性租赁,因此现状不足为奇,经营性租赁的土壤需要慢慢养成,需要跳出舒适区或者是舒适区的自然崩塌。

  个人认为向经营性租赁的转型需要首先了解自身的资源禀赋,经营性租赁更加深入产业,不再仅仅是依托光鲜亮丽的办公室和财大气粗的金主股东。首先对于下沉市场筛选合适自身的租赁物,哪些设备的租赁市场空间够大,设备的稳定性和性能是否满足租赁要求,公司自身是否有产业相关的资源支持;其次在项目运营过程中,资产与报酬均在承租人手中,从设备的采购、租赁、维修、保养、二次销售等均需要有完善的配套支持;如何降低设备集中采购的成本、如何提高租赁物的使用寿命、提高租金收入形成规模效应;租赁物处置方面如何构建残值计算体系、二手设备销售市场、再融资业务等;如何通过科学的租赁物管理模式提高租赁物市场售价,这些能力的构建早已脱离现有融资租赁公司的经营能力。

  个人认为,当下已是融资租赁行业经营模式转型的十字路口,在面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强监管的形式下,厂商系租赁公司应当从自身在资源对接、项目选择、财务顾问、残值评估、风险管理的优势上切入,将更有利于尝试经营性租赁业务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