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小企业的"燃眉之急"待解,而针对他们的长期支持更值得期待--
  编者按:不久前,央行首次采取调增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做法,鼓励商业银行在下半年信贷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对全国性商业银行在原有信贷规模基础上调增5%,对地方性商业银行调增10%,这一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困境。
  但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要当前与长期兼顾,多管齐下。不仅要解"燃眉之急",还要逐步完善金融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长期支持。
  本文的思路与建议或许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有一定借鉴意义。
  正视现实 融资难在何处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顽疾"。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有历史原因、体制原因,也有一定的政策因素,主要表现为:
  中小企业制度不健全、资信较差、贷款成本较高,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较为谨慎。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前景不易判断,且通常情况下很难找到合适资产进行抵押贷款,因此,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贷较为谨慎。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贷款额度小,贷款次数频繁,风险较大,相对于大企业而言,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相同规模资金需付出更高的成本,因此,金融机构不愿意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目前我国金融体系间接融资比例高于直接融资;金融机构类型结构偏银行;银行市场结构偏大银行垄断;银行贷款偏大企业贷款。这导致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先天不足。
  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国际上主要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都有相对完善的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世界各国都建立了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以中小企业政策性贷款机构为核心,涉及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和证券市场。但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不足。中小企业缺乏代言人,没有专门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银行。政策性担保机构、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小,发展滞后,运作不规范,市场化程度低,杠杆作用不明显,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征信体系欠缺。目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对中小企业的影响已具有放大效应。虽然很大一部分中小企业具有先进的技术、很好的发展前景,但在资信体系不健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出于防范风险意识对中小企业贷款采取审慎原则,致使很大一批财务制度健全、发展状况和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受到波及,难以获得贷款。
  除以上原因外,去年下半年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起到"催化剂"作用,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加剧。去年以来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压力所实施的持续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国内信贷紧缩,社会资金供给严重紧张。大银行"保大压小"趋势明显,中小企业成为银行压缩信贷的首批受害者,陷入"生死边缘"。
  着眼短期 解决"燃眉之急"
  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要解决当下中小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需要有效整合、利用现有金融资源,创新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从而"输血"面临枯竭的中小企业。政策微调增加信贷
  一是加强信贷政策指导,信贷投放向中小企业倾斜。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和窗口指导等措施,引导信贷投向,鼓励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有效率的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如要求银行上报小企业贷款投放情况、单独安排小企业信贷规模、要求小企业贷款增长率不得低于年度信贷平均增速等。
  二是适度调整信贷额度,对中小企业贷款实行定向松动。鉴于目前通胀压力还较大,银根总体趋紧趋势不能改变的现状,为帮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可以部分增加信贷额度专门用于中小企业。央行可以向各主要银行提供专门用于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并指导、监督信贷投放情况。
  三是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可以发挥"桥梁作用",对本省范围内财务制度健全、发展状况和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企业进行调查,向金融机构推荐征信好的中小企业,帮助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融资合作。"招安"民间资本
  在正规金融系统对中小企业融资供血不足的情况下,我国民间尚有数额可观的资金以"地下钱庄"的方式存在。为缓解目前中小企业融资压力,并促进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与健康发展,应加快推动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的发展,鼓励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应通过放宽审批条件、规定利率上限等方式,合理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正规金融机构。应
  积极开展并逐步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推荐信誉好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便利、安全的融资服务。
  金融创新拓展融资方式
  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创新信贷产品,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目前各地都针对中小企业抵押不足、担保不足的特点进行了有益尝试,涌现出很多创新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网络联保贷款等都值得推广。浙江创投公司进行股权融资尝试,在新材料、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IT、金融等行业寻找有核心竞争力的成长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深圳、北京等地探索进行中小企业集合发债,由专门机构将资信较好的中小企业联合绑定,按照"统一冠名、分别负债、统一担保、集合发行"的模式发行债券。还有阿里巴巴与建设银行联合推出的无抵押无担保中小企业贷款,借用中国古代的保甲制方法,让中小企业组成小组联合贷款。应对以上模式加以规范,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立足长远 构建政策性金融体系
  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是社会"顽疾",是信用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确保中小企业长期发展,应借鉴各国经验,立足长期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培育形成中小企业融资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制度保障。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纵观世界各国经验,只有政府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小企业提供征信服务,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再担保"责任,才能"撬动"中小企业资金供应链条。
  一是促进社会征信体系建立和发展。首先,由政府出面,参考国际通行征信体系指标并结合中国国情,出台国家统一的征信评估标准。其次,推进中小企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风险防范和失信追究等信用制度。鼓励信用中介机构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查询等服务。再其次,构建全国性的征信体系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实现评级结果的有偿资源共享,对征信好的中小企业实行重点扶持政策。
  二是政府牵头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首先,建立分层次的信用担保体系。政府全部或部分出资建立全国范围的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为地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提供再担保。各地应探索建立本级担保基金,已有地区应提高担保基金投入比例。其次,鼓励企业资本、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多元投资,建立多种形式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加快金融对内开放
  加快金融对内开放步伐,通过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渠道。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建立科学而全面的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体系。
  一是完善我国资本市场,尽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层次结构、产品结构和投资者结构。尽早开放创业板,加快中小企业市场和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建设,增加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数量。应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基础,打通和连接地方产权交易市场,扩大市场容量,丰富其功能和作用,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债券融资、租赁融资、境内外上市等途径开展直接融资。
  二是加大金融对内开放力度,逐渐建立一批以中小企业融资为主要业务的、以社区为业务范围的中小民间金融机构。完善民营金融机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逐步放松民营金融机构准入限制,股东、资本金、经营者资格及其他有关条件达标即可注册登记组建金融机构;扶持农村信用社改制,引导民间资本合理介入;促进民营资本投资银行、保险、信托与基金管理公司等发展,引导民间流动性向创业投资、产业投资集聚;考虑将经营状况优秀的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升级为中小企业银行,推广城市中小企业贷款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