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1年成立至今,成都工投集团注册资本由起初的1亿元增至现在的50亿元。跨越式的发展无不体现出工投人的智慧与实干。十年来,其先后荣获“成都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突出贡献企业”、“2007-2008年度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先进单位”、“成都市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2009年,公司成功发行15亿元企业债券,成为我市第一家成功利用企业债券融资的企业;2010年,工投集团成都工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挂牌成立,该公司为四川第一家融资租赁试点企业,2011年7月,值此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工投集团党委荣获四川省委、成都市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这些成绩与荣誉,凝聚了工投人不辱使命开拓市场的汗水,承载着工投人齐心协力助力地方建设的责任,体现出工投人敢为人先创新不止的追求。十载砥砺奋进,十载开拓创新。十年磨剑,厚积薄发。经过十年,工投集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成都工业经济发展撑起了一片蓝天。

深化改革篇

不辱使命 攻坚克难

深化企业内部改革 创新企业发展模式

深化企业改革,要从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进行。但从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趋势看,做好企业内部改革文章,把企业内部巨大潜力挖掘出来,已经居于更加突出的地位。如何最大限度激发体制内部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摆在工投人面前最大的课题。近年来,改革与创新,整合与再造,工投人把改革贯穿发展始终。

整合下属企业 集中资源办大事

从2008年至今,工投集团为缩短管理链条,减少管理费用,集中资源办大事,以产业整合带动企业整合,二、三级企业整合率达到71.75%,控股、参股企业数由2008年初的131户减少至目前的37户;主业资产集中度从64.29%提高到95.81%;盘活了15.45亿元资产,较账面金额10.06亿元增值5.39亿元,增值率为154%;减员增效,裁减3100余人,减少企业营运成本逾4.2亿元。

“十一五”期间,国企改革进入到攻坚克难的重要阶段,工投集团党委在成都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80多户企业的破产工作,盘活资产26亿元,筹集到位资金50亿元,安置职工9万多人;成功实现攀成钢、成都一汽、第一纺织等公司的重组,同时,将市国资委划入工投集团的工投电子、华明公司等企业进行了改制重组,圆满完成了成都国企改革任务。

推进业务板块清理 建立可持续盈利模式

去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领域一个公司,一个公司一个主业”的国资管理主要目标,工投集团积极推进集团业务板块的整合清理工作,建立了依托融资担保、风险投资、资产经营、融资租赁、小额贷款等非银行金融业务服务板块,建立了长期可持续盈利模式。

在这些不同的领域中,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首先是风险投资方面,其下属创新风投公司近两年投资额是公司前8年投资额的2倍,实现利润超过前8年利润的总和,近两年,累计实现利润1.4亿元以上;在融资租赁方面也成效显著,在工投人积极的努力下,获得了四川唯一一家融资租赁牌照,并成立融资租赁公司。全年实施融资租赁项目共15户20笔,实现租赁规模2.5亿元,实现利润1300万元。该项业务为全市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开展现代企业治理 企业发展后劲充足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制定了140余项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实现了业务流程再造。藉此,工投集团已基本形成了规范、完整的集团化管控模式,集团本部基本形成决策中心、财务中心、成本中心、人力资源中心、风险控制中心的功能。

其次,工投集团还充分发挥审计监察的内控管理职能,加强项目事前评估、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发现问题立即纠正。尤其在“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的使用)等方面进行了规范的管理。

集团还建立了完善的激励机制和用人机制,切实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目前,工投集团员工的平均年龄为37岁,本科以上学历占85%,研究生学历占62%,员工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大大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战斗力,企业发展后劲充足。

发展成就篇

多方努力 不畏艰难

打造西部一流工业投资类战略控股集团

工投人以“积极扶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服务中小企业”为己任,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市战略功能区建设,积极推动着工业园区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工投集团从主要承担国企改革的功能平台,成功转型为以推动成都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中心工作,以战略性工业产业投融资为主业,以投资和专业服务两大板块为支撑的综合投资控股集团。通过几年的努力和发展,工投集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旨在全力打造具有强大投融资能力、强大金融服务能力、强大盈利能力的西部一流、全国领先的综合投资控股集团。

统揽全局 把握形势

完成重大产业化项目投融资任务

五年来,工投集团通过定向增发、私募、发行企业债券和信托产品、开发土地收储贷款品种等方式,为重大产业化项目提供融资250余亿元,积极参与汽车、电子、石化、新能源、新材料、信息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7个功能区建设,为富士康成都产业基地(803项目)、四川80万吨乙烯、1000万吨炼油、一汽大众、吉利汽车等市重大产业化项目提供投资或担保支持共计160多亿元,预计形成GDP 3000亿元左右。

另外,工投集团还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提供380亩土地和11亿元资金等支持。这些重大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大大地提升了成都工业经济的整体水平,拉动了成都经济的发展。

在融资方面,工投集团正确判断经济金融形势,积极抢抓机遇,创新融资模式,通过发行中期票据、企业债券、信托产品、间接融资等融资手段筹集资金56.35亿元,全面保障了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资金需求。

抢抓机遇 多措并举

千方百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工投集团积极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为企业打造完整的融资服务链条:通过风险投资介入企业早期发展,解决企业资本金不足的问题;通过融资担保解决企业中长期流动资金问题;通过融资租赁,解决企业技改和提档升级问题;通过小额贷款公司解决企业短期资金周转问题。

在风险投资业务方面,工投集团在五年之内先后投资了一大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企业天保机械、三洲特管、天威新能源、百视通、三洲核能等三十余个项目,累计投资超15亿元,拉动投资300亿元左右。

在担保业务方面,五年来,累计为成都市69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了超过400亿元的融资担保支持,成都规模以上企业担保覆盖率达到70%以上,被担保企业增加销售收入100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增加就业人数30万。工投集团扶持科伦药业、吉峰农机、金亚科技、新筑股份、硅宝科技等企业上市。

在融资租赁和小额贷款业务方面,分别成立了四川第一家融资租赁试点企业成都工投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和成都市青羊区兴成小额贷款等公司,为服务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渠道,同时也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微型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广大农户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

截至到2010年止,成都工投共为5000多户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支持,担保总额近260亿元,较前七年增加6.5倍,为成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去年,在二十国集团首尔峰会上,下属小保公司被20国集团金融专家组评选为全球164个中小企业融资成功典范模式之一。

收储土地 改善环境

支持东调企业搬迁改造

“十一五”期间,工投集团积极支持东郊工业区结构调整,为企业技改搬迁提供资金保障,累计收储了明达玻璃、九芝堂药业等多宗土地近4000亩,为东调企业提供69.8亿元资金支持。

通过强而有力的土地收储,有力地支持了东郊企业的搬迁改造,促进了东区城市形象的提升。2010年完成土地收储面积约983亩,处置1011亩,处置收入56.2亿元,土地增值收益17.37亿元。同时,为城投集团东郊惠民工程、传媒集团的东区项目提供近1000亩土地的项目支撑。为我市参与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招商引资聚集了强大的财力。

中坚力量篇

三年跨越 造就奇迹

面向十二五 工投集团再创辉煌

从115亿到350亿元,仅三年间,工投集团总资产净增235亿元,增长2.1倍;

从39亿元到85亿元,仅三年间,工投集团净资产净增46亿元,翻了一番;

这是令人惊讶的成绩,也是令人骄傲的辉煌。成都工业投资集团自2007年以来,在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晓明的率领下,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工投人以抢抓机遇的意识、开拓创新的激情、精明独到的思路、苦干实干的作风砥砺奋进,积极开拓创新。

三年来,成都工投集团决策层始终坚持加强企业管理,做大做强,拉动成都工业发展的理念。在行动上,集团顾全大局,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切实履行“扶持大企业、培育大产业、服务中小企业”的责任,抢抓机遇,创新思路,走上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目前,工投集团也初步形成了“1238”的事业格局,各项业务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工投集团在资本运作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针对中小担公司发展资本金不足,政府不再配置资源的情况下,他们积极实施多元化战略,成功引入中银集团、渣打投资、渤海基金、中信产业基金、九鼎基金等知名战略投资者进行增资扩股,总计募集资金12.15亿元,把中小担净资产增加到30亿元以上,增加了6倍,担保余额将可达到400亿元,为扶持成都乃至全省的中小企业发展增添新动力。另外,还成功将持有的成都王府井股权置换为上市公司王府井股权。

工投集团的决策层深知优胜劣汰的市场准则,在风险投资、基金投资、小额贷款等领域全面积极地参与市场竞争。在不同的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其下属创新风投公司近两年投资额是公司前8年投资额的2倍,实现利润超过前8年利润的总和,近两年,累计实现利润1.4亿元以上;又如,其紧紧抓住国家金融政策瞬间放开的有利时机,主动出击,出资0.75亿元成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吸纳社会资金1.75亿元,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青睐……

工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戴晓明告诉笔者,尽管三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他深知这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他说,在“十二五”开局之年,他还将继续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抢抓机遇,狠抓落实,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继续发挥国有资本引导放大作用,为我市加快结构调整、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提供强大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