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创业初期,在设备上的巨额投入以及相伴而来的风险让投资者望而却步。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众多的小家创业者被资金羁绊创业之路的一种写照。
其实,在新租赁时代,完全有可能利用社会资源进行低成本创业。节约成本即意味着创造利润。已经有部分创业者,因为很好地运用了租赁手段,成为了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
租赁盘得八套房产
在创业者中,许非算是较早使用租赁手段的一员。然而,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幸好当时的选择,不仅生意轻松起步,而且
得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为自己盘得了八套房产。"
1999年,许非离开打拼了两年的广告公司,开始自主创业,成立一家属于自己的影视制作工作室。在成立之初,工作室的主要内容是所承包的电视台一档谈话类节目。在租借了办公场地之后,摆在许非面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投资制作器材。对于符合广电播出标准的设备来说,购买一套的费用至少在30万以上,这对于刚刚创业的他来说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于是,许非就想到了租赁。当时,行业内还没有单纯租赁广电器材的公司,一般都是向其他有富余设备工作室进行租赁,而设备的租赁价格也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一台摄像机及一套脚架等相关设备的日租金在400~800元之间,而拍摄之后的剪辑工作也是依靠租借完成。
不仅如此,当时就连摄像师、剪辑师等工作人员都是许非花钱租借来的。
许非每做一期节目的成本大约在2000元左右,包括租用摄像和剪辑器材、租借场地、租用人员以及邀请嘉宾等等。而当时许非工作室的收入状况约为每周期节目2万~2.5万元左右。因此短短两年时间,许非就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
许非将挣到的钱投进了房地产市场,一年的时间内许非投资了八套住房,而办公室也从写字楼搬到了自己买下的一套商住两用房里,成为SOHO一族。四年前,许非将手中的部分房产变现,从中大约赚利150万元左右。这时,公司业务的大量增加使得租借机器设备成为每天的必须。许非认为,虽然价格便宜,但是由于租赁的设备灵活性较差,对于公司现状而言已并不十分合适,所以他购买了一套设备。花费大约20万元左右,正式告别了他的租赁创业时代。
算准短期租赁期限
很多投资者肯定在算这样一笔账:购买设备虽然一次性投入较大成本,但物品的所有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设备租赁,累积到一定程度之后,投入支出不仅不必购买少,而且设备还不归自己所有。这样到底划算吗?
在这样的疑问中,一个关键性问题被忽视了。那就是,设备创造利润,源于对它的使用权,而非所有权。
设备在购买之后,并不是不再需要为此进行付出。设备的维修管理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按国际惯例大约会占到采购成本的12%。另一方面,设备一经购买后就开始贬值。几年后,设备的剩余价值将远低于预期的评估价值。而仪器租赁使一切都简单化,避免了一切隐形支出,如后勤管理、剩余设备的管理、设备故障的损失、仓储、保险与保安、仪器老化等等。
所以,在租赁过程中,只要把握好一个度,也就是可控范围内租赁设备的期限,租赁还是一种经济的选择。对于不同的租赁品种,度的长短也不一而足。据业内人士介绍,以办公设备租赁市场上,最为常见、开展也最为成熟的复印机为例,同一设备,在五年使用期限之内,租和买两者之间的之际投入差距不大;长于五年,则购买设备显得更为划算。
租赁解决企业融资
而对于在规模上有更大需求的创业者,对于以上疑问则还有另一个更完美的解决方案,尤其对于现阶段面临融资瓶颈的中小企业而言,更是如此。
董日升的印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印刷包装生产的民营企业,创办五年来,业绩逐年稳定增长。2004年,这家企业发展成为一个拥有近百名员工、年营业额6000多万元、利润近800万元的中型企业。然而,第二年由于客户激增,原有设备无法应付现有客户,董日升希望从德国进口一批印刷机器设备,价值约2130万元,但是公司资金有限,便决定向银行借贷1000万元。审查之后,尽管银行认为这家企业符合贷款条件,但是企业的房产是租赁的,股东方也没有其他房产抵押,否定了董日升的贷款申请。
在相关专家的建议下,董日升为自己的企业选择了融资租赁。考虑到通过租赁的方式购置设备,企业就不需要一次性付足金额,一般企业只需缴付所需设备款项的20%~30%作为保证金,就可以得到100%的使用权。首付款后的余款在租赁期内通过支付租赁费的方式逐渐支付。这就解决了银行不予以贷款的矛盾,而且在租赁期限与租赁费用上可与租赁公司进行协商,企业的资金压力就大大减小了。重要的是,新增设备提升了企业的生产能力,不仅与客户签订的订单得以完成,公司的营业额更是预计超过亿元,新增利润将大幅上升。与此同时,在租赁期满之后,这套印刷机器设备的所有权将发生转移,不再属于租赁公司,而是永久属于该企业。
对于董日升的企业,它们可以延迟所得税的交纳,这同样是很多企业想得到的利益。因为采用租赁这种形式,在较短的年限里面支付完等同于设备价值的租赁费用,这类似于采用加速固定资产折旧的方式,这样就可以延迟所得税的交纳。同时,在企业账面上,它不形成负债,不影响企业其他渠道的融资。
当然,融资租赁的成本要高于银行贷款,一般而言它的利率为3%的管理费、3%的服务费以及银行利率之和,年化利率在13%以上。但是董日升觉得还是划算的,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相当琐碎的贷款手续和贷不到款的经营风险,为他的企业赢得市场和时间,而且对公司的税收结构也更加合理了。
租赁获得更好服务
融资租赁的最大好处在于企业通过信用嫁接,以很小的代价和成本,就可以解决设备安装调试到位,以融物达到融资的目的,起到了添置设备、扩大投资、加速折旧、表外融资、节税以及财务安排等一系列良性的连锁反应,从而降低的购买门槛。对于那些想买又买不起的企业提供了可以买、用得起的途径;对于那些想买又买得起,即有"有效需求"的企业,由于全部费用在租期内以租金方式逐期支付,不必一次性全额支付,节省下的资金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大的购买力。
另一个好处是,租赁通过一个时间段,也就是租期内的持续行为,在制度上为出租厂商和承租企业的沟通创造了天然的条件,对于企业而言,因为这层关系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租中和租后服务。
选择租赁最佳切入口
那么,在可以获得租赁的条件下,哪些情况又是较为适合采用租赁这种形式的呢?
前文一直提及的刚刚组建队伍开始创业时,无论资金实力强弱与否,参与租赁都是一种较为明智的选择。同理,企业遇到临时扩大经营规模时,在企业的第二次生命面前,懂得尝试租赁更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办法。资金只有流动,才可能增值。聪明的企业家总是想方设法避免大量资金沉淀在固定资产中。盲目在设备上投入大量资金,一旦生意受挫,面临的打击有可能并不是退回起点那么简单。
北京有一家饭店,曾花100万元购置了一套同声翻译系统,但买回来以后只用过两次,还要常花维护保养费。当饭店负责人得知这些设备可以租赁时,后悔不已。类似的情况并不少见。其实,在经营过程中,单独购买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但又需要周期性解决问题时,租赁就是较为理想的解决办法。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使用设备已经成为一种较为频繁的必须,但需实地考察仪器性能,购买也可以暂时缓行,而尝试短期租赁。许非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在行业设备面临转型当口时,用租赁代替购买,等待市场明确今后的设备使用走向。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租赁设备不但能够保证企业的顺利运转,还能避免由错误选择购买设备来带来的巨大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