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所知不多的是,融资租赁模式正是海航集团在过去十多年中实现并购扩张的“秘密武器”。

  2011年5月,一家名为ST汇通的上市公司突然宣布了被收购重组的消息,收购方正是海航集团旗下的海航实业及其关联公司。

  收购报告书中显示,在2011年2月更名为“海航资本(微博)控股有限公司”的海航实业,旗下拥有渤海租赁、长江租赁等六家租赁融资企业。在将渤海租赁的全部资产以定向增发方式注入ST汇通后,这家原本净资产仅为数亿元的水电设施企业,摇身一变成为了净资产六十多亿的“融资租赁第一股”。两个月后,重组完成的渤海租赁正式上市,随即投入巨资收购海航香港股权。

  而外界所知不多的是,融资租赁模式正是海航集团在过去十多年中实现并购扩张的“秘密武器”。

  早在海航创业时将飞机“一变二”的时代,当时的管理层就从国际投资者那里掌握了飞机融资租赁的“核心机密”:那就是在将飞机作为固定资产抵押贷款的同时,还可以将有关航线的未来收益权以“期货”方式再度抵押贷款。由于国内银行早期一般只接受固定资产抵押,所以航线收益“期权”抵押一般是由经验丰富的外资投行来完成。

  在这种“一机两吃”的结构性融资模式下,海航将飞机采购变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融资平台。到2000年前后已经获得了中外金融机构超过150亿元的融资额度,为其后的大规模并购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其出色的融资业绩曾获当年“亚洲最佳交易”和“年度融资创新”两项大奖。

  由于飞机采购贷款的融资年限长达10至15年,获得了超额融资的海航集团得以从容地将长期贷款投入各项短期收购之中,并以后续融资的资金来偿还前期融资。

  在这一“长贷短投”的融资租赁模式下,海航集团长期被业界视为激进的“反周期运力扩张”模式,意外地获得了新的解释:集团在市场低迷之际大规模的飞机和航材采购,不仅是扩充运力,更是偿还前期借贷和展开后续收购的重要金融杠杆。

  回顾海航集团的扩张史,可以发现,几乎每次大规模的并购扩张,都是以金额庞大的飞机采购为其先导。而在海南航空2010年的年报中,与飞机租赁业务相关的长期借款和应付款项依然高达数百亿元。

  据海航集团内部人士介绍,海航的采购部门“买飞机压力很大”,常常为飞机预付款和租金的周转而焦虑不安。“但老板不管,只要来了飞机,就拿去变成钱。”海航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标之一,就是各部门的融资情况,“借的钱越多越好”。

  而在过去数年中国土地和房地产价格暴涨的大背景下,海航集团以高额融资成本所收购的大量资产项目,几乎无需经营便可轻易地获取高额的资产增值溢价,更令尝到了甜头的管理层欲罢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