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公司拼融资
产业景气度下降的2011年,融资租赁这一源于欧美的业界主流销售模式迅速成为中国企业提升业绩的重要武器。
安信证券研究员张仲杰分析认为,三一重工的销售模式中融资租赁占比已达12%左右。但三一重工与其主要融资租赁伙伴开展销售合作,才仅仅约一年时间。
与中国企业出海收购时因“准备不足”而带来的困扰相比,融资租赁的流行虽没有直接风险,但亦令不少业内人士担忧。
因为在该销售模式下,设备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客户只需要支付一定的首付款,即可拥有使用权。这实际上是将客户背负的现金流压力转移到了设备制造商身上。
三一重工2011年中报时的现金流量净额已经跌至去年同期10%,133.55亿元的应收账款额占同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40%。徐工机械的应收账款额相对较低,但融资租赁业务涨势惊人,截至2011年6月30日的金额较年初增加了148.37%,现金流量则直降139.3%至-9.16亿元。
偏偏对三一、徐工们而言,解决现金流压力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中联重科副总裁、中联租赁总经理万钧表示,“因为不能吸收公共存款,所以主要从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获得资金。”
而融资渠道的不同,可能决定了内外资企业在融资租赁业务能力上的差异。同样的政策环境下,近一年内,卡特彼勒金融服务公司(Caterpillar FinancialServices Corporation)已经在香港发行了两期离岸人民币计价债券(俗称点心债),募集33亿元人民币用于充实卡特彼勒在中国的融资租赁业务。
卡特彼勒(中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下称卡特融资)总裁陈春娣(Judy)接受采访时说,“卡特彼勒在华的融资租赁资产组合远超过10亿美元,卡特金融在美国的总部有专门的资本市场部,负责筹集全球的营运资本,其结构包括:短、中、长期的银行负债、商业票据、卡特彼勒集团的资产等。”
尽管没有进一步透露卡特彼勒中国的融资租赁资产渗透率、集团内融资额度等信息,但陈春娣表示,其融资渠道足以支持卡特彼勒在中国的发展战略。
不过,本土企业也在摸索融资创新这个根本问题。“拓展融资渠道的首要做法是,不能变成从属于主机销售的‘辅助销售工具’,要成为利润中心。”万钧认为,“这就要求厂商租赁公司有完备的风控系统和真正的产品创新。”
中联重科推崇的产品创新即是ABS(资产证券化)。在万钧看来,中联租赁资产、客户的分散性适合将其组装成资产包,向公众或机构投资者直接融资,但使用ABS之类的创新产品尚需等待相关体制、体系的健全,应该立刻向洋师傅借鉴的或许是“风控系统”。在中国,融资租赁公司面对的“绝大多数客户是中小企业主和个体户”(万钧语),抗风险能力弱,一旦经济发生剧烈波动,融资租赁公司只能代客户偿付剩余的本金和拖欠的银行利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