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虽然不是资本主义的发源地,但对资本主义的诠释应该说是最完美的国家,他们一直把自由经济作为座右铭,反对和鄙视社会主义公有制。然而一场来自华尔街的“金融海啸”,改变了人们的这种看法。这次“海啸”的震中还是来自房地产的次级贷款危机。要了解这次风暴的起源必须了解两个基本概念。一是次级贷款,二是投资银行。
所谓“次级贷款”,就是给信用不够的借贷人提供贷款。因为这些信用达不到贷款的等级,因此称为“次级”。为什么这样的贷款会有人做?这是因为资本市场上的投资人,有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有求低风险、低回报的投资者。次级贷款资产满足了前者的要求。大的金融机构为了平衡利润,会在稳健的基础上投资一些高风险的项目,补偿收益不足。因此有一定的市场存在。
美国房地美和房利美两家政府投资公司做了大量的次级房贷,并将这些资产销售到全世界。他们的做法刺激了房地产的发展,促进了泡沫的高企。当这些信用不佳的贷款人出现的还款问题的时候,在房地产高涨的时期,因为收回的房产容易处置,因此没有问题。当经济进入萧条期,房产贬值时,这种安全就有问题了。收回的房产不一定能抵偿借款人的贷款。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次级贷款项目都会出问题,中国有些银行的次级贷款资产不但没有问题反而还盈利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21世纪是眼球经营,当两房贷款出现问题和美国的经济衰退挂钩时,人们就放大了这种危机。于是引发了恶性的连锁反应。在全球一体化的环境下,迅速传导到全球,引发更大的经济危机。虽然美国政府收购了两房的资产,但其后续效益正在逐步扩大。第一个反应的就是美国的投资银行业,后面还跟着银行业、保险业、信用卡业……。整个金融业面临着巨大的恐慌。中国的金融业也不能独善其身,金融股跟着狂跌。要不是政府救市,股票还不知道跌倒什么点位。
所谓“投资银行”,其实不是银行,而是冠用“银行”名称的投资公司。他们把自己比喻为银行,经营的项目像货币那样,从这家银行进来,又出去。他们本身没有多的资本,而是借助资本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力量,凭借自己的知识能力放大了投资功能。投资银行的定义应该是:投资银行是主要从事证券发行、承销、交易、企业重组、兼并与收购、投资分析、风险投资、项目融资等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是资本市场上的主要金融中介。
投资银行是与商业银行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现代金融业适应现代经济发展形成的一个新兴行业。它区别于其他相关行业的显著特点是,其一,它属于金融服务业,这是区别一般性咨询、中介服务业的标志;其二,它主要服务于资本市场,这是区别商业银行的标志;其三,它是智力密集型行业,这是区别其他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的标志。
应该投资银行是证券和股份公司制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证券市场和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沟通资金供求、构造证券市场、推动企业并购、促进产业集中和规模经济形成、优化资源配置等重要作用。
在美国投资银行属于独立机构,与银行没有股本关系,不受金融监管。在本次金融海啸前,曾经有五大资产管理公司。(高盛公司、美林公司、雷曼兄弟公司、摩根·斯坦利公司、第一波士顿公司)其他国家没有那么先进,大多数还是把投资银行纳入金融监管范围,并且有金融机构参股。我国就属于这种,中行、工行都有类似机构。
这些都和本次的金融危机又何关系?为了挣钱,投行从事着大量的次贷资产的交易(不仅是两房次贷资产),并把这些资产销售到全世界。因此其影响比两房的次贷更恶劣,几乎摧垮整个华尔街,影响全球的金融稳定。到目前为止,五大投资银行关的关、并的并、转的转。尽管他们中间有的经营100多年的历史,但独立机构的投资银行从此在美国的大地上消失。金融衍生创新又一次引起人们的质疑。
本来是一个非常资本主义的美国,现在也开始被逼走“社会主义”国有企业道路(用纳税人的钱收购私人企业)。私营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若不加限制,将影响国家利益甚至是全球利益。因此对这些企业不救,整个金融体系都垮了,就更对不起纳税人,是对国家、对世界不负责任的表现。美国没有救雷曼兄弟公司造成全球股市暴跌就是这个表象的体现。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但对私人公司的态度依然是资本主义化的方式,(如对德隆)采用的是杀而不是救的措施。好在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发达,损失也是由国有银行承担,在高速增长阶段被掩盖了,对世界的影响不大,引不起“海啸”。
接下来我们要关心的是当前的危机对中国的融资租赁业有什么影响。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首先对中国的影响不是金融系统的直接风险。因为中国购买的这些金融资产和经营业绩相比,毕竟是小数。就算全损也不会很大。因为在购买这些风险资产时,就考虑了风险因素。真正能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利因素的是出口。中国的经济60%是依靠国际贸易,当金融风暴引发国际社会消费骤降的时候,将影响中国的出口企业。出口上不去,中国的经济下滑速度就快。经济下降对投资的需求就减少,投资需求少,对设备的采购需求也少。原来设备制造商供不应求的设备现在 变成供大于求。
融资租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很大,不仅是在经济发展时期,在经济衰退时期更是如此。原来供不应求的企业纷纷开始考虑用融资租赁的方式销售自己的产品。如果租赁公司的经营能力能跟上的话,融资租赁在设备采购的份额中,应该比经济膨胀期更大。
中国有140多家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其中部分企业是依靠境外金融机构提供资金。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境外金融机构出现资金流动性不足的问题,给租赁公司的资金也不会很多,甚至有可能“断顿”。这样的租赁公司面临着融资方式的转型,不能再依靠母公司提供资金,还需要自己寻找出路。
中国的融资租赁公司按照资金来源的方式分为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带有金融机构的厂商融资租赁公司和独立资本的融资租赁公司。银行系的租赁公司所占比例约为6%;厂商融资租赁公司约为15%;剩下的大部分是独立资本的融资租赁公司。
银行系金融租赁公司因有银行背景,不缺资金。加上有大量的存款放不出去,因此他们做的项目通常由股东消化,不需要放到资金市场销售或资本市场销售。自成系统,不会对金融体系造成什么不良影响。他们在本次金融海啸中并不受影响,反而要做大做强。
厂商融资租赁公司因有物的掌控,加上金融机构的支持,所做项目也不愁资金,因此也不会给金融体系造成太大的影响。他们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只不过限于为本集团服务,因此业务规模不可能无限放大。
独立资本的融资租赁公司,他们只有少量的资本金,既没资金也没有物,大批的业务资金还要到资金市场或资本市场去筹措。因此他们的行为和作用与投资银行非常相近——制造金融市场能流通产品的中介机构。这类机构受影响最大。
中国近80%的融资租赁公司是这样的机构,它们的业务要么是制造金融资产再销售出去的投行业务,要么就是从银行贷款再租出去的转贷性业务。由于银行都有自己的融资租赁公司,并且资金流动性非常紧,转贷似的融资租赁也不好做。剩下的只能做投行性质的制造金融产品的租赁业务了。
这次金融风暴并不证明投资银行这种经营方式不好,投资银行的人才应该说是金融产业里最杰出的人才。但是把次级资产包装上市,并且不承担任何责任才是最要命的事情。因为投行业务的失败,影响了融资租赁公司直接融资的方式。现在再把租赁资产包装后不管是私募还是公募,目前的状况下都很难做。 金融界暂时不相信任何包装产品,除非真金白银,否则空手套白狼的租赁资产很难出手。租赁公司的直接融资遇到了环境屏障。
要想在这方面翻身,租赁公司必须要自律:要做好优质资产的租赁项目,不要做次级项目的租赁;要做直接融资租赁业务,不要做有包装性质的回租业务;要做优质设备的租赁,不要做问题设备或者是二手设备的租赁。让租赁资产成为收益性、安全性、流动性适中的金融产品。如果做到了或许还有机会。如果做不到,那么后面的事情就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