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金融创新,就是要围绕着天津的实体经济,为产业发展服务,如果创新游离现实,则是没有用的创新。”

  在日本苦读7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却甘愿放弃在日本工作的优越条件而回国执教,刘书瀚的这一坚定选择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再是什么遗憾。作为地道的天津人,他幸运地赶上了这一轮天津发展的重大机遇,其所研究的现代服务业也更是与天津未来的发展方向紧密相连。

  2006年7月27日,国务院批复《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把天津定位为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

  “天津是要建设成为北方经济中心,但面对北京的强势,天津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就是要成为高端制造业基地。天津引进了很多大项目,这些项目从产品上看是高端的,从生产过程看,则是劳动密集型的。因此,要对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升级,这其中,就必须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另一方面,从金融角度来讲,北京是发展总部金融,天津则要发展产业金融。”刘书瀚分析说。

  资料显示,2006年、2008年、2009年,有关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金融创新专项方案等文件相继获得国务院的批复,天津的金融改革创新驶入快车道。

  在刘书瀚看来,天津的金融创新,就是要围绕着天津的实体经济,为产业发展服务,如果创新游离现实,则是没有用的创新。

  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天津,是我国目前最具有经济活力和发展潜力的经济区域之一。滨海新区发挥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积极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朝着建设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快速迈进。而近年来,滨海新区围绕金融市场、金融企业、金融开发、金融业务等方向,大胆尝试,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天津滨海新区融资租赁行业的业务规模、市场环境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刘书瀚认为,融资租赁从大方向来讲,应该是生产性服务业,从金融行业来讲,属于产业金融,是为制造业、为实体经济而服务,因此,更具备活力与生命力。

  刘书瀚告诉记者,《天津滨海新区融资租赁三年发展规划(2011-2013年)》中提出,力争到2013年,实现滨海新区融资租赁合同额达到5000亿元,增速超过50%,目前看来,这一领域的发展速度远超预期。这将为天津建设成为全国性的融资租赁业发展中心、中国最大的金融租赁产业聚集地和示范基地奠定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发展迅猛,但租赁人才、特别是国际租赁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这在滨海新区尤为明显。针对很多租赁企业“注册在新区、运营在北京”这一现象,业内专业人士分析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天津与北京相比,缺乏融资租赁人才资源。

  据刘书瀚介绍,近日,他所在的天津商业大学已经联合中国国际商会租赁委员会、天津市租赁行业协会共同成立了“天津商业大学中国融资租赁研究与教育中心”,未来将建立起产学研联合协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