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租赁业在扩大发展过程中常常面临着资金短缺的“瓶颈”。昨日记者从市融资租赁协会获悉,新区企业工银金融租赁有限公司的“工银租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日前正式获得中国证监会审批通过,成为国内金融租赁企业首只获批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这标志着我国金融租赁企业正式开启向公开资本市场融资通道,将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是金融租赁业一项重大创新和突破。
  产品选择优质资产
  据了解,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的一种融资形式。据工银租赁资产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获批的“工银租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优先级规模约16亿元,加权平均期限1.36年,重点面向机构投资者发行。该产品以工银租赁现有租赁资产中优选的9笔融资租赁款收益权为基础资产,涵盖航空、航运、轨道交通、物流等行业。
  据产品管理人中信证券透露,由于工银租赁几年来坚持的“大项目、大客户、大市场”发展战略及其谨慎稳健的运营特色,资产质素非常优质。如目前工银租赁拥有及管理各类飞机73架,船舶159艘,大型设备2万多台套。“此次产品获批后,公司将依据有关规定择机完成发行。”工银租赁相关负责人表示,预计到今年年底,工银租赁境内外总资产将达1200亿元。
  破解行业融资难题
  “一直以来,金融租赁公司的发展受到融资渠道狭窄、融资方式单一的限制,其公开市场融资途径未能很好打通。”中国租赁联盟召集人、经济学家杨海田表示,随着业务规模拓展,注册资本金增加,许多租赁企业都会为钱所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今后融资租赁业扩大发展。租赁公司从外部筹集资金,特别是筹集最重要的长期资金的难度大、成本高,制约了公司规模的扩大以及在国际租赁市场上的竞争力。而工银租赁在拓宽融资渠道、解决资产流动性方面作出了各种尝试和努力,此次资产证券化的成功,为解决行业疑难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此次“工银租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的获批,被视为金融租赁业开拓融资渠道的破冰之举,意味着金融租赁公司通过公开资本市场融资的通道的开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同时,该计划的获批也彰显了监管机构对金融租赁业借力资本市场的支持和期望。
  据了解,在良好的金融政策环境及产业聚集效应带动下,目前本市融资租赁行业实力和业务总量保持较快增长,继续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截至今年三季度,总部在津的各类融资租赁公司达到85家,全市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为3300亿元人民币,业务总量约占全国的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