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4月1日,重庆自贸试验区正式挂牌。在重庆自贸试验区挂牌迎来满周年之际,对重庆自贸试验区办公室副主任付嘉康进行了专访,梳理出重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及案例;自贸试验区的各项创新给企业带来了哪些红利,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便利。
关键词:产业创新

飞机租赁实现零突破

  问:自贸试验区产业链建设有哪些创新?形成哪些主要产业?现在规模运行情况如何?

  付嘉康:飞机租赁实现零突破。研究出台鼓励飞机租赁业务的各项政策,完善异地委托监管机制,目前已经有2架飞机落地,签约9架。成功开展波音737飞行模拟训练器的保税融资租赁业务,开出“保税+融资租赁”第一单。

  加工贸易快速升级。促进传统笔记本电脑、打印机等优势产品加快向一体机、智能平板、分离式便携PC等高附加值衍生品换代升级。金泰克(香港)半导体公司在重庆打造全国单个品牌最大的内存生产基地。韩国SK海力士集团在渝建设年产9亿只晶粒的存储芯片封装测试项目。

  服务贸易产业逐步壮大。阿里巴巴中西部区域总部将落户,着力打造特大型智能城市;重庆泓艺九洲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成为全国第三个国际艺术品交易平台,开展艺术品保税展示、交易拍卖、仓储物流、保税托管、评估鉴定等业务。

  新型贸易加速崛起。依托“渝新欧+贸易功能区”的双重叠加优势,形成国内最大的咖啡交易中心。保税检测维修产业顺利起步,旭硕及仁宝相关业务、纬腾全球备件维修中心、纬创惠普备件全球维修中心等项目加快发展。

  总部贸易、转口贸易放量增长。新引进鑫海盛汇、中坤国际等一批10亿级贸易企业。跨境电商、汽车平行进口规模不断扩大。2017年通过铁路完成整车进口3288辆,居内陆口岸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