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高速成长阶段,销量和保有量逐年增加。为满足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充电桩作为基础设施不可或缺,并成为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前提条件。

  近年来,充电桩建设速度逐渐加快,充电桩与汽车比例持续下降,行业整体呈高景气发展趋势。

  01、国家政策密集出台,我国充电桩产业迎来广阔市场空间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充电桩纳入“新基建”七大重点领域,相关产业政策逐步完善,指引从满足2000万辆电动车充电需求的静态指引转变为车桩比1:1的动态指引。

  国务院办公厅于2023年6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构建高质量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2030年建成城市面状、公路线状、乡村点状充电网络的目标。

  国家能源局于2023年底发布《关于组织开展“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示范县和示范乡镇”申报工作的通知》,旨在推动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以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和乡村振兴。

  各省也相继制定了充电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并配套了相关补贴政策,其中建设补贴以绝对补贴为主,直流桩补贴为200-400元/kw;运营补贴地区差异性较大,度电补贴范围在0.05-0.14元。

  在政策的推动下,充电桩建设有望加速,公共充电桩运营行业将迎来巨大的增长机遇和市场空间。

  目前,公共充电桩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消费和保有量较大的省份,如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等。这些充电桩通常建在公共场所,为社会车辆提供充电服务,如商业停车场和高速公路沿线。

  截至2023年12月,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数量为859.6万台,同比增加65%。2023年,充电基础设施增量为338.6万台,同比上升30.6%。其中公共充电桩增量为92.9万台,同比上升42.7%;随车配建私人充电桩增量为245.8万台,同比上升26.6%。

  02、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高速增长提升充电桩产业出海需求

  近年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长势头强劲。从2013年的17万辆,到2023年的逾千万辆,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约58%,这一数据不仅体现了消费者对环保、节能理念的认可,也显示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迅速进步和成熟。

  欧洲市场方面,在欧盟《Fit for 55》法案的推动下,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法案旨在通过提高经济产出的同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到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减少55%。

  这一政策导向为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迅速扩张提供了有力支撑。

  数据显示,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5年的6.57万辆,飙升至2023年的逾250万辆,渗透率也从不到1%快速提升至19%以上。

  美国市场虽然起步较晚,但作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其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潜力同样不容忽视。随着美国汽车污染限制措施的不断出台,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规模和渗透率也在稳步提升。2023年,美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已达到100万辆。

  海外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正处于飞速增长的轨道上,与此同时,车桩比例也在逐渐攀升。

  以欧洲为例,据IEA数据显示,新能源车和充电桩的保有量占比由2016年的1.5跃升至2020年的5.7,这表明充电设施在此期间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尽管到了2022年,车桩比降至4.2,情况有所缓和,但依然显示出充电桩的供应压力。

  而在美国,车桩比例从2016年的6.6上升至2022年的14.6,持续上涨的趋势凸显了美国充电桩市场的巨大缺口。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渗透率持续提升,作为其补能关键设施的充电桩行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

  我国在这一领域具备显著优势,拥有完善的充电桩产业链和一系列低成本、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借此优势,国内企业有望凭借卓越性价比和优质服务,实现国际市场的拓展。

  03、公共充电桩运营商处于产业链下游,链接终端用户

  充电桩产业链可以分为上游零部件制造商、中游整机制造商和下游充电桩运营商三个环节。充电桩运营商位于产业链下游,直接与终端用户进行连接。公共充电桩运营商主要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专业运营企业,如特来电、星星充电、汇充电、车电网等,它们以充电桩的整桩制造为主,通过延伸至中下游运营商市场,打通整个产业链。

  第二类是能源电网类企业,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它们依托现有的电网基础设施以及国有企业的背景,具备较大的政府合作优势。

  第三类是整车制造企业,如特斯拉、比亚迪、蔚来等,主要为自有车主提供公共充电服务。

  但公共充电桩运营目前仍处于争夺市场份额的阶段。

  在竞争格局方面,头部效应明显。

  截至2023年公共充电桩运营商CR3达52.16%,CR5达65.15%,CR15达92.00%。龙头企业特来电的公桩市占率约为20%左右,持续保持高位,龙头地位稳固。

  总体来看,公共充电桩运营环节的市场竞争格局较为集中,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相对稳定。

  充电桩运营环节的初始投资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

  目前的盈利模式较为单一,主要通过收取充电服务费来实现盈利。由于充电桩为固定装置,无法像共享单车一样人工搬运,因此利用率较低。

  根据数据显示,我国单个充电桩平均每天利用小时数为0.77小时,利用率仅为3.2%。与此同时,公共充电桩运营服务与私人充电桩和燃油汽车等存在相互竞争关系,导致运营商议价能力有限,服务费率较低。因此,现阶段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盈利能力一般。

  由于充电桩的建设具有天然的排他性,一旦某个运营商在特定的物理场地安装了充电桩,其他竞争对手将无法在同一区域内建设其他充电桩。

  而且充电桩的使用年限通常为5-10年,场地排他性持续时间相对较长。

  因此,公共充电桩运营商需要通过先发优势、规模优势逐步实现盈利改善。

  04、运营模式升级提升充电利用率及盈利能力

  围绕着提升充电利用率及盈利能力,充电桩运营模式不断升级。

  首先,“光储充一体化”方案经济效应逐步体现。此种充电站集成光伏、大容量储能电池、智能充电桩等众多尖端科技于一身,光伏负责太阳能的转换,智能充电桩则是电动车的“能量补给站”,而储能装置则扮演着余电储存与管理者的角色。

  这种综合性的高科技绿色充电模式,无疑是在国家“双碳政策”的指引下,诞生的新型商业范型。“光储充”一体化系统的双重优势凸显。

  其一,它可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充电站配电容量不足的瓶颈问题。

  此系统巧妙利用夜间低谷时段进行储能,当用电高峰到来时,储能装置与市电并行为充电站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实现了电力负荷的平滑调整,不仅极大地提高了新能源的利用率,也减轻了对传统电网的压力。

  其二,通过实现本地能源的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动态平衡,“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还能为企业带来实质性的经济效益。

  在低电价时段储存电能,而在高电价时段释放电能,这种策略性的运营方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通过峰谷电价的套利机制,为充电站带来了可观的经济回报。

  展望未来,随着电池技术的持续革新,以及各地分时电价政策的不断深化与推广,电价峰谷价差将进一步拉大,这将为“光储充”系统的经济型提供更为坚实的支撑。

  未来,这一绿色高效的充电模式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与推广,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其次,柔性充电堆,作为一种适应差异化、动态充电功率需求的前沿技术,正引领着充电设施的未来发展方向。它巧妙地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充电模块集结为强大的功率池,借助集中监控与智能调度,实现根据实际需电功率自动匹配最优充电模块数量。

  这种高度集成化的系统不仅为多辆电动汽车提供了迅捷的充电服务,还显著提升了设备的利用率,进而大幅降低了投资成本。

  目前,柔性充电堆技术已在部分企业充电产品中落地生根,如特来电的群充电产品已达到1600kW的功率池,采用其独创的功率分配方案,使多车辆在多功率需求场景下,通过功率共享模式,不仅提升了模块利用率,更是有效降低了运营与迭代成本,为电动汽车的普及与推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车网互动带来新盈利来源。车网互动是指电动汽车通过充电桩与电网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互动。电动汽车具有优质的调节能力和巨大的调节潜力,能够灵活调整电动汽车充放电功率、时段,将能发挥削峰填谷作用,有助于系统电力实时平衡和电网的安全、可靠供电。

  据统计,2022年全国支持车网互动的充电设备约53.5万台,占总充电设备的10.3%。规模化车网互动,是在新型电力系统、数字电网等背景下,由资源聚合商利用商业技术手段,组织电动汽车用户,充分挖掘电动汽车的电力负荷可调节潜力,形成电力电量商品,出售给灵活资源需求主体的商业行为。

  充电运营商作为优质的资源聚合上,可通过整合、筛选零散的电动车负荷资源,参与电力现货市场、需求响应市场,提供辅助服务,拓宽盈利来源渠道,增强市场竞争力。

  05、融资租赁新机遇

  充电桩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公共充电桩运营领域的市场空间非常广阔,特别是国家利好政策密集出台,对整个行业释放出积极信号。

  公共充电桩运营商的运营模式清晰,现金流回款稳定,无应收账款,充电桩设备可用年限长,是较好的租赁资产。充电桩运营企业可成为融资租赁业务的主要客户群体。

  融资租赁公司在具体的业务操作中,可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注公共充电桩的所属区域。

  项目所在区域与公共充电桩的充电量和利用率密切相关。经济发达省份通常具有较高的新能源汽车普及率,因此对公共充电桩的需求也较大。市区和高速公路沿线是充电桩利用率较高的地点,充电频率较高。因此,在具体的项目区域选择上,应重点关注上述区域。

  第二,关注充电桩运营企业的产业链整合能力。

  当前我国公共充电桩的服务费率普遍较低,因此成本控制成为提升企业盈利能力的关键。通常情况下,充电设备制造与运营一体化的企业可以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有效降低成本。

  第三,关注充电桩运营企业的创新优势。

  新时代的充电桩建设应与智能电网、物联网、5G通信、云计算和大数据相结合,打造“车-桩-电网-互联网-多种增值业务”的智能充电网络。

  对充电桩运营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大数据,建立智能充电平台,利用收集的汽车、充电、行为和环境等数据,合理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开拓其他增值服务,改善用户体验。

  第四,关注充电桩未来现金流收入对租金的覆盖情况。

  充电桩作为融资租赁业务的底层资产,其自身可以产生持续的经营性现金流,也是充电桩融资租赁项目的第一还款来源。因此,测算充电桩未来产生的现金流对租金的覆盖倍数是业务操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对于已建成项目,首先,根据首年单站年充电量、产能利用率增长率(结合行业平均数据)测算租赁期内单站年充电量;其次,根据充电费标准及补贴标准计算租赁期内充电费收入;再次,充电费收入扣除电费变动成本,人工、场地租金、运维费用、折旧费等固定成本,即为项目租赁期内营业利润;最后,调整非现金收支项,即得到租赁期内现金流收入对租金的覆盖率。